2010年10月下旬,黄委东平湖管理局组织开展Ⅱ期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合同工程完工验收,这标志着为期2年,总投资2.17亿元,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东平湖管理局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提前全部完工。
以此为契机,回望“十一五”。这一时期是东平湖工程建设管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5年里,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完善防洪体系,大东平湖防洪工程体系日趋完善,东平湖管理局党组团结带领全局职工立足长远、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完成土方635.83万立方米、石方8.26万立方米、截渗墙88.21万平方米、泥结碎石路面39.49万平方米、沥青路面27.76万平方米。高质量完成亚行Ⅵ期东平湖除险加固项目,基本解决了坝基渗漏等历史遗留问题;105千米东平湖滞洪区堤防全部得到硬化,工程抗洪强度、抢险交通承载力、工程面貌、生态环境发生质的飞跃,东平湖滞洪区综合治理工程荣获“2008年度大禹奖”。紧密团结各级政府集中精力加快推进Ⅱ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加固、堤防帮宽等7个项目于2010年10月提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这是东平湖蓄洪区治理建设的伟大功绩,这是标准化堤防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是建设者用心血铸造起来的黄河下游防洪“王牌”,巍巍长堤正是一首建设者的壮歌。
两载拼搏,打造黄河标准化堤防
东平湖管理局管理范围内标准化堤防建设自2008年12月1日开工建设,合同完工时间2010年12月31日。险工控导改建、根石加固和防浪林3个工程项目已于2009年12月通过山东黄河河务局验收,堤防帮宽和堤防加固2项工程于2010年10月22日通过合同完工验收,完成险工控导坝岸改建94道,根石加固17道坝(垛),堤防加固13.4千米,堤防帮宽18.7千米,堤顶道路35.2千米,土方 558.87 万立方米,石方8.26万立方米。
——对路那里、国那里、十里堡3处险工及于楼、蔡楼、朱丁庄3处控导实施改建加固,基本解决了高度不够、坡度不足、坝身质量差、工程老化以及平面布局不合理、控制线不统一、工程不平整等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工程隐患,增强了工程抗洪能力,工程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帮宽黄河堤防18.7千米,彻底解决了堤顶宽窄不一,堤身断面不足的问题,35千米黄河堤防堤顶宽度全部达到12米以上,堤防工程更加规范美观,不仅为抢险交通提供有力保证,而且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
——复淤及新开淤区13.4千米,完成土方459.47万立方米,临黄堤防淤区宽度都达到100米,解决了浸润线不足,降低了渗水、管涌、漏洞等险情发生机遇。
——投资2994万元参照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修做堤顶道路35.2千米,为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洪抢险交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质量完成30米防浪林栽植,为黄河大堤增添了绿色屏障。
——补足险工控导根石,坝岸防冲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据东平湖管理局河务处武士国处长介绍,通过这次大规模堤防工程建设,不仅提高了工程抗洪强度,而且彻底解决了东平湖管理局工程标准低、历史欠账多等诸多遗留问题,工程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彻底丢掉工程管理落后的帽子。济宁、泰安两市内黄河工程断面、强度及附属工程全部达到设计标准;按照三级公路标准修筑的堤顶道路与地方公路网联通构架起快捷高效的防汛交通网;堤防淤区适生林、堤顶行道林、临河防浪林组成了200多米宽的黄河生态屏障,既防浪护堤、挡风拦沙,又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了地区投资环境。
同时,东平湖管理局标准化堤防是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平湖管理局标准化堤防完工后,黄河下游堤防均达到设计标准。
在工程建设中,东平湖管理局党组按照“建设管理规范、工程质量优良、投资效益明显、施工文明安全、干部廉洁勤政,提前完成任务”的总体目标,成立了由管理局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项目建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梁山、东平河务局和梁山管理局3个现场项目建设办公室,举全局之力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工程进度一天都不能拖。”这是东平湖管理局党组对建设办的铁任务、硬指标。东平湖管理局格立民局长一周一调度,建设办一天一督导,先后10次组织现场调度会议,确立了“抓好四个控制,两个协调,一个结合,实现一个目标。”总体工作思路,推行了“行政约束、合同管理、监理控制、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实施督察制度、诫勉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各施工项目部加大设备投入、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优化施工设备组合,合理布局施工场地,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半年,以半年保全年的要求落实阶段性施工进度计划,并把施工任务分解到每一个环节、每一天。2010年上半年, 根据调水调沙等重点工作任务,结合沥青路面施工最佳季节,管理局党组再次提速堤顶道路建设,明确了7月底前完成堤顶道路路面修筑的目标,截至9月底,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提前合同工期3个月。
迁占赔偿是确保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总结东平湖围坝除险加固迁占赔偿工作经验,注重协调发挥地方政府在工程迁占赔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泰安、济宁两市领导多次一线督导,严令县乡政府把标准化堤防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一项民心工程来落实,各级共同推进迁占赔偿工作进展。实行透明迁占,及时公告补偿政策,兑付迁占赔偿金,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依法管理,设立110报警点和工地警务室,利用法制手段和诉讼方式解决多起迁占争议。建设办、各施工项目部积极主动地解决影响和制约施工进展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迎难而上,主动做工作消障碍,克服迁占任务重、遗留问题多、补偿标准变化大、施工环境差等诸多不利因素,按时完成永久占地870.1亩,临时占地5999亩,房屋拆迁4.4万平方米,为提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争取了主动。
推行监理工程师、质监站、两级建设办“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落实质量巡查制度,加强事前预控和现场核查,消除一切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的隐患。严格施工规范,确保单项工程的工序、工艺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严格过程控制,履行工程建设审批程序,把好单项工程开工、土石料进场、质量评定的审批检查,工序检查验收关。注重隐蔽工程的质量督察,对于险工、控导工程改建加固、堤防加固等工程等,在土石方工程质量控制的各道工序上,做到了有检查、有验收,确保修建的黄河工程经得起洪水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抓好外在质量控制,工程外观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工程外貌美观实用。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历经各级多次飞检,没有发现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新加固改建的险工控导工程经受住了调水调沙来水的考验。
注重建管结合,抓住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全面规划、标准化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示范工程建设。截至2010年10月,黄河工程基本实现标准化堤防的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同时新建设了一批景点工程、亮点工程。
五年奋斗,构筑东平湖安全屏障
完善东平湖防洪工程体系是黄河人上下求索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以东平湖围坝除险加固为主体的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荣获全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荣登全国水利工程质量奖之巅,标志着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按期全投入运用,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防洪工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东平湖围坝普遍渗漏是一直压在东平湖管理者心上的一块大石头。1958年黄河大水之后,在边设计边施工的原则指导下,东平湖滞洪区作为黄河位山枢纽工程的一部分开始大规模建设,2个月完成100千米围坝修筑任务,土方量达1761.42万立方米。围坝工程是在原民埝上修做而成,基础没有做很好的处理,堤身内埋入不少石桥、碉堡、涵洞等建筑物,部分坝段跨过古河道或透水砂层,1960年试蓄洪运用中一半以上围坝出现渗水,出现9个漏洞和12922个管涌,堤身裂缝11088米,石护坡坍塌48420平方米,成为黄河下游防洪“王牌”工程的心腹之患。
针对东平湖滞洪区围坝存在的诸多问题,黄委决定,将东平湖围坝除险加固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关键性工程列入亚行贷款 “黄河洪水管理项目”,分两期对东平湖滞洪区77.9千米的大湖围坝实施水泥土截渗、石护坡翻修等,总投资2.17亿元。
——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搭接高摆喷截渗墙施工技术,在77.9千米的大湖围坝内修筑起15~26米深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120.5万平方米,与地下岩层粘结构筑防渗屏障,彻底消除了半个世纪来东平湖蓄滞洪区围坝普遍渗漏隐患,为确保黄河下游和东平湖区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一项历史性功绩。
——对东平湖围坝22.3千米防风浪不足的石护坡实施砼护坡改造,覆盖40.79米高程以上近2/3的堤坡,发挥防风阻浪、隔断渗水等多种功效,不仅消除了东平湖大湖围坝几十年存在的防洪隐患,还为堤防维护管理提供了方便,搬掉东平湖人心上压着的一块大石头。
——加高帮宽堤防7.7千米,解决了部分堤段设防标准不足问题,提升大坝围坝整体抗洪强度。
——采用沥青路面及凝结石方式硬化77.9千米的大湖围坝堤顶道路,解决了阴雨天气道路泥泞,防洪料物供应以及抢险交通不便宜等历史性问题。至此,包括东平湖二级湖堤在内的105千米东平湖滞洪区堤防将全部得到硬化,东平湖再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防洪保障、抢险交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历经5年多的持续建设,东平湖围坝隐患消除了,工程管理标准上去,工程变美丽、变靓了,平顺光洁的围坝堤顶硬化道路、宏伟坚固的水工程、葱郁绵长的生态林环抱着一湖荡漾碧水,构成东平湖特有的美丽工程景观。
工程的坚固壮丽得益于各级对东平湖在黄河下游防洪中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认识,得益于建设者五年如一日艰苦卓绝的拼搏奋斗。东平湖管理局河务处武士国处长说:“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党组对这项工程高度重视,开工之初确定的目标是争创优质工程、争创文明建设工地。”
围坝截渗墙是地下隐蔽工程,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遗患无穷。项目建设办公室一班人把握规范,掌握标准,注重实际,“土法洋法”双管齐下,尽一切能力保障工程质量。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责任人抵押金制度、领导责任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质量一票否决制。监理单位对重点部位和环节实行旁站式监理。实施不定期巡查制度和夜间巡查制度。创新了甲方质量抽检制度,抽检样本的2/3施工单位送检,1/3由建设单位独立送检,根据检验结果当即整改。在水利系统率先实行工程质量督察制和“飞检”制度。推行 “三方通报”,将工程进度、质量、要求、改进措施等问题汇成规范文本发往施工项目部、施工企业总部和企业主管单位或董事会,建设者、施工者、企业主三方共同促进施工进度。
稳妥开展移民迁安补偿工作,将县政府定位为移民工作实施机构,与有关县政府签订了《占压处理及移民安置实施协议书》,有关乡镇也设立了相应的实施机构,村队均设立了由村干部及有代表性的村民自愿参加非政府组织的协商小组,负责做好群众工作和信息宣传等。同时,还委托专业机构对移民迁安进行监评和监理,公开、公正地反映征地、移民搬迁、生活安置、资金拨付以及生产恢复、移民政策贯彻落实等环节的工作情况,以强化监督和检查,以及移民资金使用和拨付的跟踪检查,确保了移民资金安全使用和社会稳定。
用科学技术作为驱动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围坝截渗墙施工中,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搭接高摆喷截渗墙施工技术”,解决了水泥土搅拌桩不能处理深层和不良地基、高摆喷截渗墙成本高的难题,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坚持以人为本,严抓规范施工、安全施工、环保施工,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工程建设没有安全事故发生,围坝截渗墙等3项工程获得黄委“文明建设工地”称号。
升级跨越,再塑东平湖防洪“王牌”
黄河大堤宽了、厚了、硬实了,覆盖着绿色茂林的百米淤背区辅佐着厚实的黄河大堤横亘于大河与平原沃土之间,横刀立马,蓄势待发,直面滔滔黄河;东平湖工程美了,黑黝黝笔直平坦的堤顶道路两侧垂柳飘逸,各类花木巧妙地排列成行云流水般优美图案。绿树、碧水、大闸、园林自然交融;丛林、青草、水鸟、远山和谐相处,勾勒出一幅优美清新的生态景观图。
据东平湖管理局河务处副处长杨玉林介绍,近5年来,东平湖管理局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提高的原则,发挥东平湖闸多、堤多、水面多的优势,在大型涵闸、关键堤防等重点工程科学安排专项养护项目,借助东平湖风景区、宏伟水工程、天然水景观加以修饰改造,打造东平湖工程生态景观线,到2010年基本完成“四条堤防”为主线的工程景观。
——以35千米标准化堤防硬化段为主线,贯穿程那里险工,蔡楼、肖庄控导等景点工程的黄河工程风景线。
——利用亚行投资项目硬化整修了东平湖大湖围坝,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成百千米绿色环湖风景线。
——升级二级湖堤管理养护成果,沿湖工程风景线保持亮丽风采。
——提升大清河北堤工程养护标准,建设清河工程风景线。
同时,突出宏伟水工程,在石洼分洪闸、八里湾闸等5座涵闸修建绿化、美化园林,借助东平湖优美风景,打造东平湖精品工程,初步实现“一闸一景”的目标。
5年间,完成工程养护投资1.08亿元,维修养护土方139.28万立方米,石方14.73万立方米,专项建设88个,工程面貌实现质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多年来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或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工程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共创建省局“示范工程”3处,黄委示范工程2处,梁山、东平河务局、汶上管理局分别在不同年度被省局评为“工程管理先进单位”。
“金柳拂堤绿如海,青草覆地遥无垠;碧湖涟漪渔船动,满湖春色映苍山。”这是东平湖堤防给游人的第一印象。而这美丽景致缘于天然,更多的是来自管养体制的理顺,来自养护职工的辛勤劳动。“十一五”期间稳妥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顺了管养关系,明晰了县局与养护公司的责任,对养护经费实行归口统一管理和集中联合办公制度。工程养护机制的理顺改善,极大地调动了水管单位的积极性,各县局把工程管理列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行了班子成员包工程责任制度,建立起以日常管理责任制为主,工程管理问责制、月考核制和奖惩制为辅的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管理、养护职工全面落实包工程责任制,推行浮动工资制,工程养护质量直接与责任人收入挂钩,变发工资为“挣工资”,增强了管、养职工的责任心,树立起“日常管理就是天天管理”的理念,管、养职工始终坚持一线。实施展植树造林工程,初步实现了“大堤经营产业化,资源优势效益化”的目标,大清河南北堤、大湖围坝、二级湖堤、南金堤等工程建成绿色长廊,全局树株拥有量达100余万棵,汶上县局职工人均树株拥有量3138株,实现资源优势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大胆改革树株管理模式,逐步由国家植树群众管理办法转变为国家投入土地群众规范植树,树株效益分成也由“国家一、承包户九”分成比例转变为“五五”或者“七三”比例,投资模式的转变激发了群众管理树株的积极性,树株成活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作为山东黄河“哑铃战略”关键一环的东平湖,正以新的面貌、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负载着黄河人的希望,跨入崭新的“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