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立方米,这是让西安尴尬的人均水资源量,这一数字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加上外调水,也远远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世界缺水警戒线。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坚持节水为先,靠制度、经济手段逐步拧紧节水“龙头”。从2003年到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从946.66亿元增长到5474.77亿元,而用水总量却从17.72亿立方米下降到17.46亿立方米,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而用水量稳中下降的良好效果。
顶层设计 “三条红线”硬起来
水兴城兴,水败城衰。“破解西安水危机,必须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西安市决策层达成共识。
自2004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以来,西安出台了与节水相关的4部地方性法规、30余部节水规章和一系列地方标准,一条条“硬杠杠”彰显了西安节水的决心。
“硬杠杠”会不会管死产业?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表示,西安市对不同产业“区别对待”:对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对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对工业废水零排放的企业,优先满足用水。
节水倒逼结构调整。西安市压缩印染、纺织、冶金、造纸、机械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全市年工业用水量从5.4亿立方米下降到3.9亿立方米。特别是2006年以来,西安关停规模以下造纸厂300余家,使全市造纸企业数量控制在20家以内,并全部进行循环用水工艺改造。目前,西安万元GDP用水量34.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24.5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
由点到面 全民节水
以创建节水型小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校园为载体,西安市由点到面,建立全社会参与的节水机制。
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投资3700万元建成工艺水回用系统,基本实现了南郊水厂、曲江水厂“零排放”,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用水近900万立方米。西安市新城区东尚社区通过签订装修合同,对公共区域和居民的用水器具严格把关,凡未达到国家规范标准的,一律禁用。“我家洗菜水重复用来洗碗、拖地。洗衣服也是积攒五六件后一起洗。”60多岁的刘奶奶向记者传授她的节水窍门。
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陕西省水利厅与西安市水务局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的知识。从2009年开始,西安共安排资金约500万元,累计购买并免费发放节水龙头10万余支、节水马桶2000多套,受益用户达5万户,节水器具推广率提高到95%。
做好“加法” 挖掘潜力
优化配置水资源,西安不断挖掘节水潜力。
污水变废为宝。截至2014年年底,西安市共建成25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02.1万吨,2014年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由2011年的80%和60%提高到93.5%和76.5%。2013年,西安市夺得住建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综合考核连续四个季度第1名的好成绩。2014年度考核继续名列前三。
今年,西安市将启动11项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项目,并力争今年年底全部建成。届时,西安市污水处理厂将达到29座,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到299.6万吨。预计到2020年,西安市城镇污水将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向雨水要潜力。西安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扶持引导城市雨水、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在陕西宏府农业示范园内,一套投资65万元的雨水收集循环灌溉系统收集的雨水,正在对田里的葡萄进行灌溉。据园区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每年收集雨水6000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园区150亩葡萄一年的需水量。
而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一条正在建设的6.8公里生态绿廊,正在成为雨水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存储和回收。据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介绍,沣西新城每年8600万立方米受水量,通过收集、存蓄、渗透、净化,在沣西新城综合利用率高达80%,可收集地表径流4500万立方米,节约绿化景观用水费用1.5亿元。
西安市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示范项目21个,年人工雨水收集量27.7万立方米,相当于4000名市民的年用水量。
“节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西安节水依然在路上。”杨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