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旱能灌,涝能排小农水受益农民800万
——陕西全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纪实
来源:
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
2015-10-09
浏览量:
259
一条条宛如蓝色缎带的水渠蜿蜒田间,一座座新修蓄水池波光粼粼,田地里碧绿的庄稼随风起舞。盛夏里,“哗哗哗”的水流,一路欢歌,从一条条新衬砌的小渠道,流进富平县留古镇黄甫村。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自在富平县实施以来,项目所到之处,渠与渠相接、井与井相连,站与站相依,路与路相通,村与村相映。看着渠道里的水哗哗流进农田,当地群众喜上眉梢。这是陕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一个缩影。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自在富平县实施以来,项目所到之处,渠与渠相接、井与井相连,站与站相依,路与路相通,村与村相映。看着渠道里的水哗哗流进农田,当地群众喜上眉梢。这是陕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一个缩影。
小农水,疏通农田灌溉“毛细血管”
陕西是个十年九旱的省份,以前延伸到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形容“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
2009年以来,陕西各级水利、财政部门抢抓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机遇,在全省实施了7批113个县次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共涉及79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111项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分散建设方式为以县为单位集中连片打造示范工程,结合地域和水资源实际,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在关中地区主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在陕北地区建设五小水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示范区等,在陕南地区突出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小堰塘和小型灌区改造等工程。突出地域重点,分类推进,示范带动。
2009~2015年7年间,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4.11亿元,共改造衬砌小型渠道11269公里,建设塘坝、堰闸、机井、泵站、集雨水窖等“五小”水源工程3.46万处,发展管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9.3万亩,改造排水沟渠344公里。累计恢复新增灌溉面积27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66万亩,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4万亩。7年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亿公斤,受益农民达到809.4万人。
小农水工程建设,疏通了田间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打通了制约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2014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增加到1840万亩。各重点县县域内主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得到了配套改造,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一幅幅渠畅、水活、苗绿的田园风光画卷正在绘制,真真切切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小农水水润粮仓、惠泽三秦带来的巨变。
建管并重,新工程新机制让群众长受益
2013年7月6日,省市检查组对渭南市2012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进行绩效考评中,在白水县项目现场进行斗分渠破坏性抽查。大锤刚刚砸了两下,一位正在不远处地里锄草的农民,看见他们正在“毁坏”新修的渠道,又惊又怒,大声喝止,并拿着铁锹奔跑过来,硬是拦着不让砸。经过检查组的耐心解释和修复保证后,这位村民还是不放心地站在一边,监督着检查的全过程。
“以前很多项目区并不是没有农田灌溉设施,而是因为政府缺乏管理,群众缺乏责任心。建了没人管,坏了没钱修,最终导致‘肠梗阻’,甚至荒废。”澄城县水利局副局长姬宏楼说,“如今,全县建管并重,重建轻管的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
据了解,随着我省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加快,工程建后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在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的同时,完善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管理体制;小水窖等以自用为主的小微型水源工程,实行产权归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抽水站、小型渠道、塘坝、堰闸、机井等工程,一部分通过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一部分则由村组集体通过承包、许可经营、指定管理等形式,将工程交给具有管理能力的村民个人进行日常管护。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修的堰塘,如今也成了农村的一道小风景,助力着美丽乡村建设。
西乡县杨河镇丰坦村的堰塘建好后,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向村集体进行了工程移交,村里又确定专人管理。由于工程建设标准高,使用和管理都很简单方便,管护人在精心管护的同时,还在堰塘周围种植花草树木,修葺碎石便道。“你们城里人有公园、有广场,这个堰塘就是我们村里的‘公园’,大家都很爱护它。”村民李文存如是说。
山、水、花、草、树,与修葺一新的堰塘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和谐动人的美丽乡村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小农水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今年,我省水利、财政部门通力协作,争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1.18亿元,用于73个县和10个大中型灌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逐步开始破解小农水设施的维护难题。
在陕北,志丹、延川等县每年由县财政安排50万元,用于小农水工程的维护。在关中,永寿县通过增加公益性辅助岗位,为新建工程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实现了建管并重,工程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三原县马额镇弓王水库渠道衬砌硬化后,不仅提高了渠水利用率,还使维修费用由1万多元下降到不到5000元,工程完好率由70%提高到80%。武功县高望川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后,农民自己担负起“小农水”工程建设和维护责任。从此,乱挖沟渠、损坏设施的现象几近绝迹。
2013至2014年,我省前两批34个重点县三年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顺利通过了省级总体验收和水利部、财政部组织的抽查核查。这34个县共衬砌小型渠道5870公里,建设机井等“五小水利”工程1.42万处,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6万亩。这些县的灌溉条件大为改善,水利设施配套能力显著提高,并探索出一条“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规模整体推进”的县域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效节水,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我省以小农水重点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为契机,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将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以上,省级园区覆盖到每个县和区域性重点乡镇。
泾阳县王桥镇北峪等5个村,地处渭北“旱腰带”塬区。多年来,塬区水源缺,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民收入低。2010年以来,小农水项目在5个村新打深机井,修建蓄水池,配套暗管工程和滴灌设施,不仅使2万亩耕地由“旱地”变成“水田”,引来了日新公司在区域内建起了酿酒葡萄示范基地,年增产葡萄219万公斤,折合增加产值876万元,带动了全县酿酒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
“没有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就没有大地丰泰果业的今天。”千阳县大地丰泰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张书林说,过去这里水源比较紧缺,而且干旱季节正是用水的时候。发展农业,没有水是不可想象的。如今,通过滴灌项目的实施,天再旱都不怕,园区果树都能“吃饱喝足”,一派生机勃勃。
在合阳县新池镇马庄村,小农水建设与土地流转、农业专业种植公司紧密结合,政府投入小农水建设资金1327万元为马庄村1200亩农田实施了机井、塘坝和滴灌工程,带动陕西惠友公司签约流转了这1200亩农田,并投入资金3236万元建设冷棚、储藏冷库、包装车间等设施,建成了1200亩的红提葡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管理上由公司统一规划、规范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由流转农民负责日常管护,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由公司统一收购葡萄再外销,年实现增产葡萄55万公斤,带动收益农民年增收175万元。实现了园区企业、受益农民和地方政府的三方共赢。
千阳县董坊村农民马宝强说,通过土地流转,园区每亩地每年给我700多元流转金,同时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守着家门每年就能收入两万多元,比过去种庄稼强多了。有了水,村民们无论是栽苹果还是种菜,都不用发愁了,农民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仲夏7月,在澄城县庄头乡永例村的永成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内喷灌管道交错,瓜果飘香。这都得益于合作社采用了先进的节水灌溉中控设施。
“当棚内温度过高、湿度不够时,中控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浇灌;湿度饱和,预警装置就会关闭阀门。”永例村支部书记刘保林说,“以前大棚采用漫灌形式,往往造成湿度过大,果蔬易生病,且水资源浪费严重。过去浇一个大棚要用70方水,现在只需4方水就够了,极大地节约了用水量。”
按照“主导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跟进到哪里”的原则,眉县利用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成了石头河东干九支青化猕猴桃节水示范园、汤峪镇郝口坡猕猴桃微喷灌、首善镇第五村微喷灌项目区等一批集中连片、质量优良、技术领先、效益显著的示范区。水利条件改善后,猕猴桃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5年来,全县新增猕猴桃面积7.2万亩,总面积达到29.4万亩,总产量达到42.3万吨,实现年产值2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随着重点县建设的系列微灌、喷灌、机井配套暗管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田间的实施,一大批现代农企将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渭北机井暗管、交口抽渭灌区6县区末级渠系,沿渭河果蔬高效节水灌溉和渭北苹果高效节水灌溉等一大批小农水工程示范区。全省共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275万亩,其中管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99万亩。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提高到0.552,年节水11亿立方米左右。全省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一连丰”,小农水建设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促进、两提高”,使广大农民成为小农水建设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