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把握好水利建设十年关键期
来源:
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
2012-06-26
浏览量:
327
50名水利专家,5天的严格审议,50年来争议不断的陕西东庄水库技术方案日前终于在北京尘埃落定。
东庄水库技术方案得到了水利部的审定通过,标志着我省高点定位的水利构架体系,一个纵横南北、贯穿东西、覆盖全省、支撑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水利格局,从规划层面基本建成。
这个水利构架体系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建立这样的构架体系又有着怎样的前瞻意义,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专访了省水利厅厅长王锋。
记者:您一直强调东庄水库对于渭河治理有着“一子定中原”的深远意义,能谈谈为什么吗?
王锋:渭河治理的关键在于泥沙,而泾河是渭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以防洪减淤为主要功能的泾河东庄水库的建成,可以解决渭河下游诸多“水问题”,对于黄河流域调水调沙体系建设也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东庄水库的建设,对渭河整治有着“一子定中原”的深远影响。
正因为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一批又一批颇有造诣的专家毕生为之奔走呼吁,一届又一届领导同志对东庄水库寄予厚望。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全天候、满负荷、高强度推进前期工作,经过科研攻关、专家论证和水规总院咨询,多年来困扰东庄水库立项建设三大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生态环境”的开发目标得到明确,泥沙问题经过顶层研究论证基本得到破解,推荐坝址方案具备修建高坝大库的条件。我们将举全厅之力,坚持不懈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建成东庄水库。
记者: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前全省水利建设可谓遍地开花,能否帮读者梳理一下这些工程之间的关系,谈谈陕西水利构架体系是怎样的?
王锋:水利建设就是利用好引、蓄、调三大手段,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用好土壤水,少采地下水。同时,科学调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景观用水和环保用水。具体到陕西,我们汉江、渭河“两大水系”,陕南、关中、陕北“三大板块”,都存在旱涝不均的情况。另外,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对水利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因此,做好水利建设的长远设计,做好水利发展的顶层设计,就是对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负责。
目前,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了陕西水利的基本构架,大的水利工程已布设成熟,主要有三条主线。
首先是渭河、汉江进行全线整治。这个整治工作不但是要解决两大水系的防汛、“水边旱”等问题,还要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渭河综合整治后,将会成为横穿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其中,“二华”地区的蓄滞洪区将有效调蓄利用南山支流水;汉江整治投资188亿元,可以实现“玉带绕秦巴,汉水绕三秦”的目标。
其次是以引汉济渭、引红济石为骨干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横跨两大流域,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供水量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效益功能最多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我省有史以来建设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南水北调,解渴“关中”,结束了陕西自唐朝以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第三是陕北的黄河引水。这是引汉济渭工程带来的“次效应”,通过增加渭河水量,由渭河在黄河陕西段的下游补水黄河,通过水量置换,为陕北从黄河陕西段的上游取水提供用水指标,支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除了这三大主线,还有东庄水库、王圪堵水库、李家河水库、南沟门水库等枢纽工程。通过点线结合,在陕西版图上形成“双十双网”之势,即:十大骨干水源工程、十大中小水源工程相辅相成;关中供水网和陕北供水网同行并举的大格局。
此次,东庄水库在技术层面得到水利部的认可,是这个大格局中一个关节点,标志着陕西水利构架的基本建成。
记者:这么多的水利工程齐头并进,水利部门要如何驾驭,以确保好的规划实现最佳效益呢?
王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跨度很大,短的三五年,长的甚至需要十多年功夫。按照规划,渭河整治2015年完成;引汉济渭2017年实现一期供水;东庄水库争取早日上马,2022年完工……可以说今后十年是陕西水利建设的关键期。
把握好十年水利建设关键期,实现陕西水利的跨越式发展,不但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要有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必须做到顺势而为、迎难而上。
去年,中央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未来十年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4000亿元。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2011年定为“水利建设年”,提出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水利部门来说,在这样的水利“利好”机遇期,必然可以实现大发展。
今年我省水利投资将达到180亿元,“十二五”期间水利投资将突破千亿元。使用好这些资金,交给子孙后代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水利工程是我们这一代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们要把握好十年建设关键期,借助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筹融资方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十年建设,努力构建河湖连通、调配科学、高效利用的水网体系;反应迅速、可靠完备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注重民生、保障有力的农业高效灌溉体系;健康发展、环境优美的水保生态环境和人水和谐、内涵丰富的水文化体系;综合配套、科学规范的法规制度和功能齐全、互联共享的信息化体系,尽好、尽快实现陕西水利现代化。